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

課程的種類

學校的課程結構
正式課程、非正式課程
潛在課程(hidden curriculum)
空無(懸缺)課程(null curriculum)

古德拉的五種層次的課程
理念課程、正式課程
知覺課程、運作課程、經驗課程

學校的課程結構
實有課程
顯著課程
潛在課程
正 式 課 程
非正式課程
空無課程

學校課程
正式課程
將各個學校的教學科目明白地訂定出來,規定「每個教師去教,每個學生去學」的課程。
為了做好課程控制(curriculum control),每個國家的教育當局都會制定課程標準或課程綱領,要求學校照著實施。依各國教育教育權分配狀態的不同(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),學校也擁有不同的彈性。
這些科目都會排出時間表來教,有人加以視導,屬於正式規定,控制也比較嚴格。

非正式課程
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學習經驗,較少採用正式課程的教學型態,受到的課程控制較少,學校的自主性較大,對於學生的影響比較自然、間接。
例如
中小學每年定期辦理的運動會、園遊會、展覽、戲劇表演、舞蹈及電影欣賞,各種競賽活賽、聯課活動或社團活動、朝會、夕會或慶典活動…等等。

潛在課程(hidden curriculum)
學生在正式課程及非正式課程之外的許多學習經驗,可能是有利的,也可能是有害的;可能是有意設計的,也可能是無意發生的,隱藏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。
正式課程、非正式課程、師生關係、同儕關係、教師人格示範、校園環境安排、學生組織、教師組織、法令規章、評鑑制度、教師期望、教科書、參考書等,可謂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

空無課程(null curriculum)
艾斯納(Eisner, 1979, pp.83-92)提出,在探討學校「不教什麼」的課程內容;
亞波(Apple, 1979)曾指出,學校的科學和社會兩科內容,只教和諧面,不教衝突面,這些衝突面就是相關學校的「空無課程」。
例如,以往在學校禁止使用「母語」、歷史課本故意忽略「二二八事件」。

古德拉(Goodlad)的五種課程
理想課程(ideal/ideological curriculum)
正式課程(formal curriculum)
知覺課程(perceived curriculum)
運作課程(operational curriculum)
經驗課程(experiential curriculum) 。

理想課程
又稱理念課程
設計者可以是基金會、政府或利益團體所成立的委員會,也可以是個人。
例如,多元文化課程、資優教育課程、生涯教育課程等都是,它的作用,只有被採用或接受,才能發揮出來。

正式課程
指由州和地方教育董事會同意,藉選擇或命令的方式,由學校或教師採用者,以書面形式出現。
例如課程指引、科目大綱、教科書、學習單元等,是官方的,被認可的。

知覺課程
屬於心靈中的課程,家長或教師對於課程內容的知覺,不一定與官方課程一樣。
學校對於正式課程加以解釋後所認定的課程。

運作課程
在教室和學校中實際發生的課程,和教師知覺的課程不一樣。
教師在班級教學時實際執行的課程。

經驗課程
學生經驗到的運作課程;學生實際學習或經驗的課程。
學生是主動的個體,由各種學習活動中尋找自己的意義,構築自己的經驗,自我抉擇與創造,絕不是接受的容器而已。

教育行政領導的原則

一、充實領導者本身的學養
二、兼顧組織目標與成員需求
三、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
四、倡導學習型組織的建構
五、並用正式與非正式溝通
六、採行分層負責適當授權
七、鼓勵組織成員主動參與

霍桑效應

霍桑效應
霍桑效應(Hawthorne effect):是說當人們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,而改變行為的傾向。 著名的「霍桑研究」(Hawthorne Works Studies):1924年美國西方電氣公司(Western Electric Company)霍桑廠(Hawthorne Plant)所做長達十二年的系列研究。最開始的研究是探討「不同照明度對工作表現的影響」,研究中意外發現早先所假設「照明度對績效有影響」並非決定性,甚至關聯性不大,反而是研究進行時各種實驗處理對生產效率都有促進作用,後續研究證實受試者對於新的實驗處理會產生正向反應,即行為的改變是由於環境改變(實驗者的出現),而非由於實驗操弄造成,這種假設性效果目前我們常稱之為「霍桑效應」。

在霍桑研究中,引進了讓工作者向上說出心中的不滿情緒,而傾聽者不可以給予否定式的批評,亦即只傾聽就好,而不去回應。研究結果中發現,因為工作者的不滿情緒有了一個發洩的管道,壓力減少,工作效能竟然增加,這也就被社會心理學家稱為霍桑效應了。

霍桑效應的原因是: 1)上級尊重及關懷下級。2)下級自尊心提升,因為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,所以自我覺醒。3)產生了良性的互動關係,下級努力工作。
霍桑效應可謂是人際關係學派的起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