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Prospects in Principal Preparation 校長培訓課程展望

摘要:
校長儲備人才隔絕在學術的象牙塔中,往往在準備展翅高飛之際,才知道自己並未做好準備,足以接任學校的領導角色。而從現任校長的經驗談中,也得知培訓課程的訓練跟實際需求,經常存在落差。
現今,改革重整的呼聲逐漸增高,大家也更加了解,校長是學校改革成功的關鍵人物,情況開始改變。越來越多人開始探討校長培訓課程的缺失,希望能讓校長候選人做好準備,面對實際挑戰。
本文從五個面向來探討校長培訓課程與展望所遭遇的問題:
1.傳統校長培訓課程的缺失何在?
2.共同決策與去中央化對校長培訓有何影響?
3.問題解決技巧是否有助於培訓學員?
4.校長候選人還需要哪些技能?
5.校長培訓的相關機構相互合作重要嗎?

心得:
自國民教育法頒佈以來,國內校長任用制度由過去派任制度走向遴選制度,意味著在過去一言堂的時代已經走入歷史。其中在校長儲備制度的過程中也更顯的愈來愈多元化,校長也以不再如過往在學術象牙塔中做準備。從遴選制度施行以來,在部分校長實務經驗分享中的工作坊談到,從培訓制度至遴選派任過程中依然還是有些許的落差。

在培訓的過程中大多是以理論偏重,實務經驗薄弱。雖說在課程結構設計裡,有部分課程有安排實習機會,讓培訓的候用校長能夠有實習的機會,讓學員能將理論與實際結合,但多數情況下,卻因為缺乏時間規劃與監督,無法落實。例如:現今的校長需要強化衝突處理技巧、面對面溝通能力,還有情緒控制力,然而傳統培訓課程卻未加以強調,也未教導學員評估、處理人際情況。
個人思考如能從四方面著手應可針對目前的現況加以改進:

一、專業化的培訓課程:除了傳統「教、訓、總、輔、人、會」等相關課程,更要依照每位培訓校長的人格特質,發展出不同的特色,建立不同的專業能力,並且增加對外公共事務的應對、危機處理的能力等。
二、 強化現場實習的課程:過去初任校長為何剛上任就會有所落差,原因導致在現場實務經驗學習時數不足,校長培訓制度應將現場實習課程的內容聚焦在校長校務發展、行政管理、課程發展、公共關係與專業責任五個層面上,加強候用校長的實務能力。
三、 落實師傅制度課程:雖說「師傅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但是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,遇到疑惑、困難,能夠有一個資深的校長給予建議,這樣將來在初任校長時所遭遇到的困難也相對較小。
四、 加強心靈層面課程:現今處於多元文化的社會中,校長所要面臨的問題千奇百怪,無法拿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現在的問題,因此,在心靈層面的素質及抗壓性應有所加強。

綜上所述,校長的領導能力與校務經營管理是影響到學校發展方向的靈魂人物,學校經營的好壞操弄全在一人手中。因此,在培訓的過程中所規劃的課程應予縮小實際接任校務運作的差異,建立諮詢的管道,與專業評鑑機制,除了讓初任校長或是連任校長能夠有協助的依靠,並且能建立校長團體的專業形象,有助於整體威望的提升。

資料來源:
ERIC Identifier: ED350726 Publication Date: 1992-12-00 Author: Lumsden, Linda S. Source: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ugene OR.
Prospects in Principal Preparation. ERIC Digest, Number 77.
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2-1/prospects.htm

1 則留言:

陳木金教授部落格 提到...

心得感想相當深刻,繼續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