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好會,成為致勝關鍵。 開會,開啟智慧 。好的會議要能做出決策並執行。
一、 制訂議題
在開會之前,您必須能清楚的陳述出「會議的目的」,也就是最後要得到什麼結果?議題訂的越清楚,會議成功的目標就越大。例如:如果希望與會者能討論出業績提升的方法,會議主題就不能訂為「業務報告」。
開會,別開「大雜會」 在制訂議題時也不要太貪心,不要存在:「好不容易才把人集合,把所有要討論的事項都開一開。」想在一場會議裡網羅全部的主題,這樣只會模糊會議焦點,把會開成大雜會 。
二、邀對的人&事先準備
1.誰是會議參加者。
能提供重要意見與資訊的人,別把一些毫不相干的人士全都一起叫進來開會,那只會增加會議的複雜度。
2.議題的背景資訊。
也就是目前手邊有的資訊、可以在會議前準備的資訊、或目前受限的資訊…。有了這些資訊就能事先提供給與會者,讓他們在參加前對議題能預作準備。
三、會議架構規劃
會議應該比照大型正式會議,準備議程表,內容包括:
1.會議主題。
2.開始時間與所需時間。
3.議題。(記得從最重要的議題開始安排)
4.每個議題的相關責任人。
5.每個議題所需的相關時間。
四、通知與會者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接到了一份會議通知只有時間和地點,或接到了通知開會的電話,只說:「反正你來參加就對了!」想到要參加這樣的會議,是不是另人頭皮發麻?
讓與會者瞭解自己的責任
在議程訂出來之後,一一通知與會者,並告訴他們事先準備的方向、被分配到的發表時間、希望報告的內容、即將進行的討論主題...讓使用者可以事先準備相關的資料與簡報,也能幫助所有與會者以更短的時間進入主題。
五、會議角色分工
1.會議主持人(facilitator)
負責讓會議順暢進行,且擔任守門員的角色,隨時把走偏了的成員拉回會議主題。
2.會議記錄員
會議記錄並非一字不漏的紀錄,任務是記錄決議完成的事項與等待再度討論或決議的事項,作為下次開會的依據。
3.計時員(time keeper)
提醒大家依照時程進行會議,在科技大廠 Intel 的會議中,計時員是最有權力的人,只要他說時間到,老闆也必須閉嘴。
六、會議記錄
那麼您的公司都在會議結束多久之後完成會議記錄呢?或是根本有時就讓它過去?
英代爾公司規定,會議記錄必須在每一場會議完成後2小時就發出。
而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則規定,會議記錄一定當場以電腦完成。且若事先發的會議資料不足,就寧可取消會議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